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创新是第一动力。同仁堂研究院作为同仁堂集团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结合同仁堂集团整体高质量发展战略,从战略规划、管理机制、产品研发、技术标准、整体协同、创新激励等多维度进行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让科研创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环节”的全过程贯穿。通过加强集团内整体资源的有效统筹和对接,打破“大科研”运行的瓶颈,找准带动集团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的“关键驱动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如何用科技手段传承好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同仁堂研究院有着一套自己的“创新方案”。
在传统与现代标准上寻求创新
“抓好中药材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中药材追溯体系,是同仁堂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仁堂研究院药材溯源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肖婷婷说道。当前,同仁堂研究院围绕国家政策和同仁堂集团发展战略,以药材种植追溯系统和饮片生产追溯系统为中心,以气象、土壤、药材、物联网等数据为基础,以田块为单元,聚焦“从种子到杯子”的追溯,“从田间到车间”的监管,从“质量到供应”的管控,从“选地到农事”的指导,正逐步构建北京同仁堂药材饮片追溯系统,不断优化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按一物一码进行管理,履行追溯主体责任,打造同仁堂中药材基地溯源系统,真正实现药材饮片的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风险可控。
在药品生产新技术上大胆创新
“依靠技术创新,改善中药传统剂型,能够提升丸剂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仁堂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姚璐在新技术研发座谈会上,重点提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使产品质量稳定、疗效可靠,提升同仁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同仁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同仁堂研究院充分发挥国企科研创新实力,前瞻研究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积极推动系内单位技术工装升级。同时,通过创新研发丰富中药丸剂智能分析与智能控制方面新工装储备,从原料、炼蜜、中间体质量快速检测及成品品质智慧感知等环节开展智能化分析与控制研究,从而形成中药丸剂生产从原(辅)料到中间体再到成品的全方位质量评价体系,真正达到提升丸剂智能化生产水平的效果。
▲同仁堂研究院实验室
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善于创新
为有效提升转变产品质量把控水平,同仁堂研究院以开展国抽品种研究为抓手,以解决问题、凝聚特点、提升质量、服务市场为总体目标,重点启动“基于国抽品种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项目。“把握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推动具有同仁堂特色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良性循环,彰显企业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同仁堂研究院药学研发中心主任张蓓说道。今年以来,同仁堂研究院围绕中成药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开展系统研究,逐步构建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提升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可控性,形成全链条、全覆盖、系统性的同仁堂质量标准控制体系,通过构建白芍、茯苓、金银花、三七等品种质量评价方法,搭建起同仁堂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整体框架,促进企业产品良性循环,提升市场竞争力。
▲科研人员开展药物成分分析研究
在品种培育挖掘上持续创新
“深挖产品应用价值,聚焦产品临床导向,深化产品药效、作用机理与临床使用科研支撑,是升级产品市场份额,助力集团转型升级,突显企业品牌形象的有效措施。”同仁堂研究院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李红凯如此阐释产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同仁堂研究院针对重点培育及独家品种的研究现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培育特色名优品种为核心目标,根据品种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了短、中、长期系统规范化设计和研究。同时,遵循集团整体发展要求,深入开展品种特点与价值发掘系统研究设计,围绕安宫牛黄丸、安宫降压丸、西黄丸、太子保心口服液等产品的科技内涵、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质量控制水平和药材资源利用率开展创新研究,进一步实现临床定位明晰、疗效证据充分、安全风险可控、质量均一稳定、药效物质基础相对清楚、作用机制可知、药品可得性好的目标,为解决企业发展掣肘问题,促进重点培育及独家品种培育升级,加速培育同仁堂名优中成药大品种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撑。
▲同仁堂研究院外景
久久为功谋发展,砥砺前行铸辉煌。同仁堂研究院将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指导思想,以承接同仁堂集团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目标,围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服务、大品种培育三大核心任务,强化开放式创新,培育孵化和转化应用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以引领产业发展、建立核心价值、推动战略转型为价值导向,形成全服务领域、全系统覆盖的一体化大科研格局,推动同仁堂加快科技创新和医药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